共享之风吹进大学校园:热潮下面临瓶颈之期
文章出处:http://www.singbon.com 作者:网络 人气: 发表时间:2018年12月24日
“我们学校也有‘小黄车’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大二学生小文拎着行李急急忙忙下了公交车,走进南小门,她惊讶地发现几辆醒目的黄色单车停在面前:“我们学院有点偏远,看到这些车还是很意外的。”
今年年初,各式单车如雨后春笋一般布满武汉街头:黄色的ofo、白色的哈罗、橙色的摩拜,具有短距离出行优势的自行车,弥补了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的缺陷。
实际上,除了基数庞大的共享单车,“共享”之风早已吹入大学校园。共享资源虽然给高校学子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也暴露了共享资源极易受损,管理难度较大,被使用者私自占有等令学校和使用者头疼的问题。
▲自行车出行已成为当下时兴的交通方式
“共享”蔚然成风 便利生活新方式
自从因为等校车错过了2017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威便将校园内的出行方式换成了共享单车,“校车一般在南大门和东边,平常等车一般要五到六分钟,再者校车较小,经常人满坐不上,有急事时还是骑车会更方便一些,不会误事。”
在华科,学生出行离不开自行车和学校校车。据湖北日报报道,除了共享单车,今年5月6日,华科还新投入电动车“租八戒”,但是规模不大,正在投点实验中,目前这种共享电动车已累计在该校投放70多辆。
体现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风靡高校,却不是此理念的“首秀”:共享洗衣机、共享吹风机、诚信雨伞早已成为校园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校的“诚信雨伞”
华中师范大学明令禁止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我这样长头发的女生每次洗头都要很久才能干,之前有一场很重要的见面会,时间很紧,我在寝室用了私人的吹风机,结果跳闸了。”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杨伊琳告诉记者。“现在有了共享吹风机,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比私自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安全得多。”
“还有硬币吗?”湖北某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邓阳拎着几件衣服,向室友借了三个硬币,自从开始使用楼道内的公用洗衣机,他便尝到了甜头:“便宜又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某高校的共享洗衣机
共享资源问题频出 监管无法一蹴而就
随着共享单车的不断普及,停放无序、占地较多等问题也日渐显露,共享单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治安管理难度。而校园内共享单车本身也可谓命运多舛,给共享单车挂上私锁长期占有,将共享单车骑到校外后随意停放,甚至有学生为了赶时间,不惜暴力开锁。
武汉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刘庆宇作为一名“技术宅”,对共享资源存在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某些共享资源问题纯属‘技术活儿’。比如现在火爆的小黄车,一开始采用的是机械锁,即每辆小黄车的编号对应固定的密码,如果‘有心一点’记住密码,就可以将共享资源变成自己的私人专属了。”
2017年1月16日,ofo正式对外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智能锁。ofo首代智能锁采用“机械+智能锁”解决方案,将原先的固定密码改为随机密码,既可通过手机获取密码自动解锁,也可手动输入密码开锁。
▲一排整齐的共享单车
除此以外,校园内其他的共享资源也常常被人“强占山头”或者因为操作不当遭到损坏。
“每次去洗衣服,我都要帮别人把衣服清出来,我才能使用。”武汉学院的姚舜透露,自己多次想去用共享洗衣机,但是经常会遇上停止工作的洗衣机内尚有早已清洗干净,却还未取走的衣物。对此,武汉科技大学的张怡“叫屈”,“洗衣机一般都离宿舍有一段距离,没办法及时知道是否洗完。”往往因为使用者的无意之举,共享资源总会出现使用难的问题。
今年刚刚开学,武汉学院在宿舍的每一层都安放了投币式共享吹风机,然而如今一学期即将结束,仍然可以正常工作的吹风机已经不足一半。湖北警官学院后勤管理处的一名管理人员有着同样的苦衷,学院四栋学生宿舍楼共安置了24台公用投币式洗衣机,由于学生不爱惜,多台洗衣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无形中加大了维修成本。
共享资源问题频出,如何监管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难题。华中师范大学张学标教授分析:“共享经济的出现,毫无疑问是给行政监管出了一道难题。新事物的产生只需“一夜之间”,但对新事物的管理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据媒体报道,3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通知,未经许可的共享单车将暂时禁止进入校园。而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更是明确从5月1日起对摩托车、电动车以及共享单车说“不”。
“洗衣机的损坏现象很严重,我们还没办法去在使用过程中去有效监管,只能不断维修。” 湖北警官学院后勤管理处上述管理人员说道。
▲被上锁的单车
理性看待“资源共享”
由“共享单车”为起点,更多的“共享类”的商业模式不断崛起。共享雨伞、共享洗衣机、共享篮球的产生让太多人发出感叹:共享真的是无处不在了。
实际上,这些产品并不是所谓的“共享经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曾表示,现在社会主流所追捧的“共享经济”本质上仅仅是租赁经济的扩大化。以“共享洗衣机”为例,公司调用的并不是闲置洗衣机,而是采购或者制造了一批洗衣机进行投放,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租赁的行为,不过就是类似于国外洗衣房的一种模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孙金云博士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更是将其称为“打着共享经济幌子的微创新”。
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下,不少高校的学生也都跃跃欲试,渴望赶上这趟最快速的列车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姜浩就是其中之一。他从2016年开始和团队共创了“蚂蚁驾到(原名为‘啊呀捎带’)”。主要业务是“帮忙取快递”、“帮忙捎饭”,同时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集思广益,帮助用户解决各样的问题。在“众包模式”下的捎带却在实行的过程中面临了太多的挑战。低成本的投入和局部开展的影响力,远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抗衡。管理方法不当造成了最后的失败。姜浩的“蚂蚁驾到”于今年5月宣告停业。
但是姜浩远没有将梦想搁置,他仍旧渴望着抓准时机再来一次“赶在风口”的成功。他依旧会呼喊着“共享经济是王道啊,投资了就必火”。他相信这个新概念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企业家罗卫国先生面对所谓的“共享经济”,他谈到自己的看法,“在对新概念的追捧之下,往往就忘了很多本质的东西。现在的人们更需要的是理性与思考。”